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笑五金 于 2014-5-13 19:47 编辑
感慨罗田岩 袁小满
“罗田岩上此情同,思海如潮感慨中。不是凡心无静处,亭楼烟雨笑春红。”不是泰山的雄伟,也不是桂林山水的秀,更不是华山的险,是这家乡美景的亲,化成了雨滋润心田,使我灵感了这首《游古罗田岩》。罗田岩呵罗田岩,“风景旧曾谙”,熟之于心,倾之以情,沉醉于此,流连忘返!
记得少年时第一次来罗田岩,尚未通公路,走过田埂,翻越山梁,连接外界的只是那条羊肠小道。小道一边的峭壁上镌刻着“于阳一览”……直至状如绕带的小道深处,罗田岩便如待字闺中的少女羞答答地躲在这……
时至今日,车子已可直达,交通的便捷,让罗田岩的胸怀更开放更鲜明。细雨过后遍布视野的绿,有树,有草,有莲……谷底一塘莲叶正跃然水上,滚着水珠儿亮的叶,微笑着迎接到此一游的宾客们。池旁蹬上一段石阶,见一座亭阁,仿古式水泥浇筑而成,相比古式木结构更经风雨而不蚀败。雕花飞檐,朱红圆柱,书着金字的对联,墨香四溢。怀古寓今,雕栏玉砌今犹在,从未朱颜改!江山依旧好,诗书诵万年!
一路步步登高,便上了亭阁更上方的溓溪书院。书院白墙青瓦,方方正正地居于半山的平静处。这里的朗朗读书声早已从历史文化的长河徐徐飘过耳际,飘进了每一所学校的教室里……腹有诗书气自华,满怀酬志好文章!据说北宋著名理学思想家,当时的虔州(今赣州)通判周敦颐就在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爱莲说》而流芳千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高洁,正如君子坦荡荡,刚直而无邪念,清心而无贪欲。得山水之精华,行自家悠远之香气,非尘世可乱浊,乃树风范于清明。所以静修其志,怡然自得于宽仁,无世俗之争,有灵秀之实,品习堪敬!我很是赞赏于此,叹于莲之品韵……欣然而叹之间,更是心宽境自远焉!而时任通判周敦颐,世称“溓溪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志趣高远,博学笃行。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对他大加赞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在周敦颐游赏罗田岩之后不久,于都便在此建了“溓溪阁”,再后来,便成了现在的溓溪书院。
沿书院左后侧继续往里走,凿了石阶可通达山岩的顶部。在山顶不同位置矗立着不同的仰角小亭。陪伴小亭共沐风雨的是好多好多的松树。“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正因为这些松树不畏艰险,扎根山岩贫水而少土的恶劣环境仍顽强不屈,得以雄居凌绝顶,傲视天外……一览众山小,想必风光自在高处……因雨后路滑,同游的队伍中又有好多老年人,关爱老人,出于安全考虑,旅游采风组织方于是取消了登顶的计划。由书院右转走几步路,下几级台阶,抬头仰视的就是罗田岩的摩崖石刻。有文天祥的《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壁》:“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汝。”;有岳飞的《罗田岩访黄龙旧迹留题》:“手持竹杖访黄龙,旧穴只遗虎子踪。深锁白云无觅处,半山松竹撼西风。”;有周敦颐的《游罗田岩》:“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许多石刻诗文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落,模模糊糊已不太认得清字了。但在这些摩崖石刻的诗文簇拥之上最醒目且大而遒劲的便是岳飞的“天子万年”,依然光彩照人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江山社稷民为天,杜绝战乱,国家强盛,政通人和,这才是老百姓安居乐业最稳定最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当今世界尚不太平,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普通民众能幸免于战祸,得以安生,是因为有我们强大的祖国做后盾。今有雄师威武在,江山如画万年传!
而伴随摩崖石刻诗歌文化延续传承的便是旁边香火不断的罗田岩古寺。古朴久远的寺里供奉着菩萨。各地信男信女皆来顶礼膜拜佛像,以求心灵的慰藉和功德的圆满。其实佛只是种信仰。佛在心中坐,无禅胜有禅,只要心无恶念,真心善良就是对佛“慈悲为怀,普济众生”最好的禅赞!听着和尚轻敲木鱼诵着经,心的俗念于这清静之地自然而然得到了洗涤,神情也就虔诚而肃穆起来……不知不觉间,快到正午时间,便出了古寺的正门,拾阶而下,回到山脚下的水泥公路。路两边排着绿树的队伍,仿佛仪仗队,时刻热忱地迎来送往着宾客们。
再望来时的路途,已悄然地舒坦在面前,绵延向远方……去了再去,来了再来,清心悦目间,我最是赞赏这路边满池的碧莲荷香,坚守一方恬静,成就另般洁雅。
袁小满(袁瑱博)2014年5月12日写于江西省于都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