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35|回复: 2

《以人为本》之三 经络之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以人为本》之 三            经络之学
              经络是中医学的一大发现与发明,是与西医神经、血管、淋巴三大管道系统相关联又自成体系的人体网络系统,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运行气血与生命元气。穴位是经气的出入门户,针灸穴位或按摩穴位具有良好的保健与疾病康复的作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医学界有人曾斥责经络学说是伪科学,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证实它的存在。并希望政府取缔针灸、按摩一类的诊所。孰不知经络学说《灵枢经》,在我国已流行了上千年。
     我国 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它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南宋·史崧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增修音释,编为二十四卷,名为《灵枢》,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
    《灵枢经》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之所在。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灵枢经》介绍的“
解结”之法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功效。书中论述致病邪气,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内因以七情为主。这些致病因素侵袭机体,导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失衡,气血失常,或津液代谢失常。身体上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轻微或看不到,实质上有潜在经络病机的病因。因此,“解结”是针灸临床的一种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能知解结”者,则可以把握与提高临床疗效的方向。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故所谓“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其思想正合: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中药学》对每味药都注明入什么肺、肝、心、脾、胃、肾等经,哪些是引经药。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人们在采食植物和狩猎时,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附:甘草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
性味与归经 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 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不足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常与党参、白朮、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症,可与补血养阴及温通心阳药如阿胶、生地、麦冬、人参、桂枝等品配合应用。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甘草生用则能泻火解毒,故常用于疮痈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对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牛蒡子于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功效。
3.用于咳嗽气喘等症。
本品甘缓润肺,有袪痰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作为辅助之品。因其性质平和,故不论肺寒咳喘或肺热咳嗽,均可配合应用。
4.用于腹中挛急作痛。
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剂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3.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人为本》之四 导引之术

  四             导引之术
            
道家的炼丹术、导引术早在我国古代被广泛应用。岂不闻秦始皇派徐福海上寻仙之举,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奇遇。上行下效,代代如此,经久不衰,就连李世民最后也服食丹药致死。
          正常
人通过导引,可以调和体内阴阳,促进消化,抗除外病的侵入,还可以使气血充盈,精神旺盛。实践证明,导引术对于健身、疗病等,确实有积极的作用。后世传行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源于道教导引术。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这几乎是把所有的肢体活动都看成了导引。《一切道经音义》中也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不过,导引与一般的肢体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即是说,导引之时,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服气精义论》则对导引的方法和意义有这样具体的介绍:人的肢体关节,本来就是用来运动的,人的经脉荣卫,是必须让它通畅和顺的。闲居无事时,就应该行导引之法,所谓“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气的作用是沟通津血、强健筋骨、活络关窍的;卫气的作用是使肌肉温和、皮肤饱满、腠理肥实、呼吸开阖自如,通过导引,就可以让它们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练习道家导引养生术首先要调整意念,按照一定的要求运动身体,配合肢体运动调整呼吸导引气体进入体内,调节体内气血运行。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心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



     附:左慈      东汉末方士。字元放,庐江(今属安徽)人。天柱山上的炼丹湖源于他,具有关史料记载他生于156年死于289年,寿至134岁.经过六七十年的修炼,是死后成仙的.据葛洪抱朴子 ·金丹篇》载,其为葛玄之师。葛玄从其受道,并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 评论
  • 转载
  • 分享
  • 复制地址
  •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以人为本》之三...

个人日记 | 公开 | 原创:微波莲叶
我的热评日志

  • 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1 0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长篇大作!
先生辛苦了!
请喝茶。



来自:掌上潜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5-1-13 07:51 , Processed in 0.08080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