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文峰文人 于 2012-7-19 19:40 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在2012年2月2日《环球时报》撰文说,农业科技创新最终落地还是要靠种田人。据统计,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龄是7.3年,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仍然是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尚未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仅如此,新生代农民要么不会种田,要么不会种田。种田如果没有接班人,就会面临农业科技创新难以路地的问题。目前,农村教育是以“智识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是以升大学为目的,而最终能考上大学的在农业大省的河南就不到20%,这种带有“离农化”倾向的农村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更不熟悉农业的基本知识。我们应该提倡,在智识教育的课程之外,增加劳动技能课程。还要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编的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的定位,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 费孝通先生曾介绍过传统中国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在通过告老还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并广泛地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中。我欣喜地读到《南方农村报》2012年3月22日刊登社论,吉林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金文元退休返乡带领农民致富的事迹。8年来,他带领村民从仅靠种地收粮到兴起10种产业,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增至6000多元。精英返乡,自古就有两种模式,一种其实质是资本下乡,另一种是从乡下走出的“士大夫”们。他们在经历宦海沉浮后,又返乡。属于“公益下乡”。现代精英下乡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将现代社会的法治、民主等理念带入乡村,将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传播给乡亲。由返乡的精英们传播能更好地将现代社会的法治、民主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秩序相结合。 现在农村基本上成了“抽水机”。大量农村优秀青年,通过上学、打工、当兵等途径离开农村,使乡村之间的经济“剪刀差”也变成人力资源的“剪刀差”。国家在几年前就启动了“大学生村官”工程,鼓励“精英下乡”,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于农业的青年返乡,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就是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这种“剪刀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