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论坛,潜山网,天柱山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591|回复: 6

诗中天柱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即可查看完整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潜山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龙儿 于 2012-4-5 20:51 编辑

                                      诗中天柱山
时间:2012-04-02 09:08来源:安庆晚报 作者:黄骏骑 点击: 71 次

在美丽的山水家族中,天柱山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从“乔公故址”到天柱峰巅,每一座山峰,每一丛岩石,每一叠水瀑,无一不是撼人心魄的诗的华章。天柱留下的上千首传世之作,堪称一部雄浑的史诗。崎岖的山道上,闪过李白、白居易、曹松、王安石、黄庭坚、苏轼、范成大、朱熹、刘基和姚鼐的身影,“衣上征尘杂酒痕”,一路浩歌,飘然而去。

唐代诗人李白,站在江中小舟上远眺天柱峰,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这些诗句是李白在唐天宝七年,渡江到皖西,寄情山水,求仙访道时写下的。全诗十二句,字字珠玑,笔笔含情。又二年,李白在游访庐山的同时,也游览了天柱山,终于还其“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的心愿。有人以为,天柱山的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仙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到底是因为大名鼎鼎的李白的光临,才使天柱山名扬于世,千载流芳,还是因为天柱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吸引了大诗人的关注?历史证明,答案正在于后者。美丽的天柱山让诗人流连忘返,他在这里结庐读书,还要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归宿地:“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而原本就雄奇秀丽的天柱山水,一经诗人大笔淋漓的点染,更凸现了它的壮美无俦的神采,成为神州大地最具人文价值的区域之一。

天柱山脚下的古皖城亦称梅城,早在唐代,曾为梅城县。何以称梅城,说法很多,但多与梅相关。这里是我国梅产地之一,至今在天柱山周围还有大量野生梅散于阔叶混交林中。对于这种说法,在前人的许多诗句中,可以得到印证。
扶藜踏雪访梅花,小住青牛处士家。
却笑十年萦祖绶,何如一夕卧烟霞。
这首刻在天柱山山门石牛古洞摩崖上的无题无名诗,时间注明为唐宝历二年。石刻为小楷,从左至右直书。诗的前两句,分明就是一幅“踏雪访梅图”。皑皑白雪中,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到石牛古洞旁闲居在家的友人院落里赏梅。看着“报道梅边雪未休”的梅花清新健壮,一树芬芳,诗人由此感到“萦祖绶”的官场生涯令人生厌,反倒羡慕起“卧烟霞”的田园生活来。
一生情钟天柱的乌以风先生,晚年在他的寓所———天柱南麓的谷口草堂里写下的咏梅诗,又何尝不是一脉相承,情发于衷呢?
谁能耐雪独先花,疏影长留高士家。
若使香飘生道左,人间哪许一枝斜。

有着千年梅史的梅城,传说、胜景很多。如今,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潜阳十景”,就是由明万历十四年时任潜山县令李元阳的《天柱十景》歌,演变而来。不过,其中哀婉凄美的故事,还要数“乔公故址二夫人”留下的那一段佳话。有诗为证:
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
奇姿联璧江东,都与乔家作佳婿。
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泛双乘龙。
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
———明·高启《过二乔宅》
诗中描绘了二乔倾国倾城的美貌,叙述了孙权、周瑜攻克皖城“得”二乔,抱得玉人归的史实。《三国演义》中说曹孟德“愿得江东二乔,置得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这是小说家言,不足置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是诗人的浪漫想象,更当不得真。戏台上将二乔初嫁演衍成是孙策以剑相逼,劫娶二乔,虽说有戏剧性,但不知据何所本。苏东坡才是大手笔,一阕《赤壁怀古》,一句“小乔初嫁了”,写出英雄美人的翩翩隽永,无愧后人一代又一代的吟诵遐想。人生若此,当可无憾矣。
                                 诗中天柱山(2)
时间:2012-04-02 09:08来源:安庆晚报 作者:黄骏骑 点击: 75 次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二乔虽嫁”,对曾给她们以庇护的家园,对生离死别的老父,怎能不恋恋不舍?于是,就演绎出“胭脂井”的传说。如今,古井深深,井水幽幽,幽幽出一片六角形的蓝天。当年二乔是否在井旁留连?那井水是否映照过二乔相望的眼睛?井水不语,一切也就不得而知。石井沿满是绳索的勒痕,且蒙着厚厚的灰尘———它正在过往的岁月中熟睡。正如清人丁承培在《乔家妆井》中所写的那样:
妆阁繁华久寂寥,井栏犹记建康朝。
君臣霸业分三国,姊妹香名占二乔。
罗绮飘风应共化,胭脂泛水未全消。
双魂千载如能返,故址还堪弄玉萧。
远去了鼓角争鸣,远去了二乔、周郎,他们都与这永恒的自然,融为一体,留下的只是“井栏”,留下的只是“香名”。“只今零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明·罗庄《潜山古风》)。

古皖城是幸运的,山谷流泉石牛古洞也是幸运的。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杨万里等一大批声名遐迩的诗人,都曾来到这里,或吟诗勒石,或结庐酬唱。“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
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
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现在,到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观赏的游人,都会把王安石这首意境深远、琅琅上口的诗句诵读一番。在石牛古洞东侧崖石上,还有一首他作的六言诗:“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自号“山谷道人”的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赴江西任职途中,探望在舒州任提点淮南西路刑狱的六舅李常。来到舒州后,才知道舅父“按节”,考察、处理公务去了。于是,乃游览以名胜著称的潜山,游览山谷寺、石牛洞,呈现在眼前的是“畏畏佳佳石谷水,鼓鼓隆隆山木风”(《题山谷大石》)。超旷的林泉之胜,实乃他平生第一次经历。更令人感叹的,是天柱山整体的类似洞天秘府的道教气象。黄庭坚的《题石牛溪旁大石》的诗,表露出他学道的心迹:
羊眠野草我时间,高真众灵思我还。
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
在唐宋两代,天柱山实为道教胜地。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司命真君所居的天柱山“郁郁窈窈”“诸峰排霄”,带着浓浓的神秘色彩的环境。后四句则是表达自己学道的强烈愿望。在黄庭坚的笔下,山谷流泉的石牛,现成地点化为老子骑着它过函谷关的青牛。
天柱山,也留下了苏东坡的足迹。苏东坡“平生爱舒州山水”, 65岁时,被朝廷任为“舒州团练副使”。他还娶潜山的王闰之为妻,成了天柱山的女婿。他的许多诗作虚灵在骨,神秀绝伦。从《游潜山叙寄苏子平》中,可以看出他对舒州的一往情深:“少年相别老相逢,月满潜山照肺胸。恩录破除仁录在,世缘消灭道缘浓。”
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诗中,有坐石上听晨钟暮鼓,赞三祖寺的;有读诗思人,感悟人生的;年代不同,诗人的身份,既有官宦,亦有布衣,但同怀的那一颗诗心,都是一样的鲜活。

天柱山主峰海拔1488.4米,一柱擎天,常年云雾缭绕,“尽在烟云缥缈间”。若隐若现的雄姿,更增添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明宋代的朱熹面对天柱峰,赋诗赞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功。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唐代诗人曹松,是地道的潜山人。“凭君莫说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他描绘家乡的天柱山说:“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在他的眼里,天柱山简直就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画卷。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古代那些山中樵夫闲谈的话题,那些文人墨客凭吊寄情的载体,而今都成了旅游者游览观光的对象。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唐代白居易的诗句,把大天门的险峻写到了至极,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


发表于 2012-4-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发表于 2012-4-5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victory:
发表于 2012-4-5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青晏皖公山,绝称人意。
原句还有几个字!
发表于 2012-4-5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为天柱山)中他写道: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口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发表于 2012-4-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传天柱山,分享了。
发表于 2012-4-5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乔初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潜山论坛 ( 皖ICP备19002730号-1 )
法律顾问 涂有根 网站举报电话 0556-8281111 网站举报邮箱 124200840@qq.com

GMT+8, 2024-11-23 05:00 , Processed in 0.07942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